一场马拉松赛事,不仅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竞技,更成为推动体育消费的新引擎,开启了体育产业的新蓝海。近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对释放体育消费潜力、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。会议强调,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是扩大内需战略的关键一环。今年以来,我国体育产业保持高速增长,一系列融合创新赛事点燃了全民的热情,“体育+”生态不断拓展。为了解码体育消费的新活力,本报推出“体育消费新动能”系列报道。
清晨,随着发令枪声响起,上万道奔跑的身影涌出,唤醒了整座城市的热情。从精英竞速到全民狂欢,马拉松赛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技范畴。赛事期间汇聚的人流、消费与关注,有效激活了举办地的餐饮、住宿、旅游和零售业态,形成了短期且集中的经济拉动效应。这一模式不仅彰显了体育产业对促进内需的积极作用,也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活力,成为观察体育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。
社交媒体上,“跑马”攻略、装备推荐、赛道路透等内容层出不穷,跑前“定妆”更是跑者们的仪式感表达。4月20日,中国马拉松赛事迎来历史性时刻,全国18个省市的40个城市同时举办43场马拉松比赛,参赛规模超41万人次,创下单日赛事数量新高。北京半程马拉松、上海半程马拉松等知名赛事均在其中,这一现象正是中国马拉松经济与全民健身热潮双向爆发的缩影。
马拉松业余爱好者李立(化名)表示:“带着跑鞋出差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了。跑在赛道上,不仅能享受跑步带来的乐趣和健康,还是认识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。”据《中国路跑人群消费与赛事经济》研究报告显示,2025年到2025年,赛事数量由699场增至749场,参与人次从605.19万增至704.86万。
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发布的《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(2025—2025)》显示,一场大型城市马拉松赛事带动的经济效益可达6亿至7亿元。马拉松赛道穿越城市多个区域,形成一条流动的“经济走廊”,能有效带动沿线商业发展。今年3月举办的2025无锡马拉松便是“赛事+消费”的典型案例,数据显示,42.6万余观众、跑者带动周边产业效益50500.2万元,较上届提升78.2%,创历史新高。
值得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复制无锡马拉松的消费奇迹。一体育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,举办马拉松的城市需满足经济发展水平、基础设施配套与文旅资源特色三大核心条件。
马拉松赛事如火如荼,商业力量也在纷纷布局,体育产业生态正从单一赛事向全链条延伸。企查查数据显示,截至8月下旬,国内体育相关市场主体超1700万家。近十年,体育相关市场主体年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,2025年注册量达455.95万家,截至目前,今年已注册319.29万家,其中前七月注册量达286.63万家,同比增长11.43%。
马拉松赛事背后是一条完整的体育产业链,从赛事组织到宣传推广,再到体育用品销售、商业赞助,再到衍生的文旅服务,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生态系统。其中,相关A股上市公司是重要参与方之一。兰生股份独家运营承办了上海马拉松赛,中体产业深度参与了北京马拉松、广州马拉松、天津马拉松等赛事的运营。
罗晓玉指出,当前以马拉松为代表的体育消费场景端已经逐渐突破单一体育框架,实现与文旅、康养、商贸等产业的深度耦合,构建起贯穿赛前、赛中、赛后的全周期消费生态。
经济学中有一个“马拉松周期”理论,指的是,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(GDP)超过5000美元并不断提高时,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公路长跑体育消费周期。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,要更加注重调动市场力量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规模扩大,提高体育经营主体活力,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从供需两端看,马拉松的发展机遇清晰可见:供给端,体育用品企业通过赛事获得曝光度与销量;需求端,“赛事+旅游”的融合业态,充分激发了消费者在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等方面的潜在需求。《中国路跑人群消费与赛事经济发展趋势与特征研究报告》显示,2025年,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路跑赛事参赛者年度消费总规模达168亿元,相较于2025年增长了26%。
罗晓玉表示,将赛事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经济增量,需要政府、市场和社会组织各司其职。政府应作为引导者与平台搭建者,市场主体应基于赛事数据开发个性化的旅游产品、文创商品和会员服务,社会组织则可以通过培育跑团社群、组织特色文化活动,维系情感纽带,使马拉松成为一种持续的城市文化IP。通过三方协同,将赛事的瞬时高峰转化为牵引城市消费与投资的持久动力。